拆机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Posted on Nov 23, 2013

昨天吃完午饭后来到教研室,突然师妹说有个远程(其实只是充分利用教研室的旧机器,在上面发布一些教研室的web项目,还有做为版本控制器的服务器)机器现在不能远程了,尝试关机不得所以强关,然后重启便无法启动,而她的数据在上面。所以我便开始了肢解之路。

由于几乎没有拆台式机的经验,所以拆机过程花费时间比较长,尤其是机箱外盖的拆卸。毕竟是旧机器,没有什么拆机教程可供参考,所以只能摸索着前进了,最后还是使用了点暴力手段才卸下的。拆开后,首先看了下是不是由于接口松动导致无法开机(其实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是接口松动导致,因为强关不可能导致接口松动吧,可能是为了自我安慰才想到是接口松动的缘故),查看了一番,便很快排除这个原因。突然想强关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导致硬盘坏掉,但是起码也应该进入BIOS吧。便猜想是不是电源坏掉导致的原因,老师刚好这时候也出来了,看到我在拆着机,便问我什么情况,我便跟老师一五一十地把情况汇报了一番。然后老师便去隔壁(其实是老师所在部门的办公室)找了一台不能用的机器,我拿过来之后卸下电源重新换上去,当然其中还有不少接线的问题还摸索了一阵,最后才发现电源存在的作用:

  1. 给主板供电。虽然主板肯定要供电,但是所知也仅此而已,具体不知道是如何供电的,直到现在才有所真正明白其过程。
  2. 给CPU供电。这个是修理完查资料才发现的。由于CPU嵌在主板上,所以一直以为只要给主板供电便可,详情稍后再介绍。
  3. 给硬盘供电。
  4. 给光驱供电。

换上电源后,尝试开机,发现终于可以进BIOS了,但是系统进不去,心想不是硬盘坏了吧,顿时心凉。索幸我手头有U盘做的Linux启动盘,便换上进入了Linux,最后发现可以识别出硬盘,还能看到硬盘里的资料。这时候便放心了,很可能只是系统坏了(如MBR写入有问题之类),便先把C盘里的重要资料拷贝了一份,然后重新装系统的节奏。拿着同学做的老毛桃进入了WinPE,然后加载XP的iso镜像,准备重装系统,发现WinPE不能加载iso(没用WinPE重装过系统,还真不知道能不能加载iso镜像进行系统重装,待会儿再查吧)。但同学说需要gho镜像才行,便趁他下gho之际,我便继续捣鼓着,换sata线、重新换线上其他接口什么的。然后试着再次启动系统,发现能进入,真的不能不说有点诡异,难道这是上帝在我和开玩笑么?接下来便开始了组装,当然组装之前把里面的灰尘给清除了一番,真一个脏字了得!尘飞扬,手如炭,满地灰。

结束后,便开始了查资料之路。因为在拆机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接口都不认识,而且有些接口也没有接线,即使接线了,也有一些不知道作用。而我又喜欢刨根问底。首先查了下电源的作用,它主要是给硬盘、主板、CPU和光驱供电。

其中,针对IDE接口的硬盘和SATA接口的硬盘其供电的接口也有所不同。以上所说的IDE和SATA是指数据传输的接口。现在硬盘数据传输接口有IDE、SCCI、SATA、MSATA和PCI—E等。IDE口的硬盘现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以前的机器一般采用IDE,后来慢慢已经转向SATA,当然SATA有SATA1、SATA2和SATA3,外观没区别,只是传输速率有所不同,SATA1理论传输速率为1.5Gbit/s,而SATA2为3Gbit/s,SATA3则为6Gbit/s。SCSI网上资料显示用于工作站、服务器可能比较多点,当然估计也只是针对以前来说的,现在估计也被淘汰了。现在市面上主流还是SATA,而MSATA则主要用于超级本,毕竟超级本外观所限,再用2.5英寸的就不太合适了。PCI-E则是和显卡一样的接口的固态硬盘,至于它而SATA接口的对比没查资料,也不甚清楚。光驱接口也硬盘一致,感觉有点像孪生兄弟一样,同穿一条裤子。所以有些好事者便拆下光驱,再扩一个硬盘,将系统安装再SSD上,开机速度立马有质的提升。

而给主板充电的接口则主要是24pin的接口,通常为白色,兼容以前的20pin。其实多出的4pin主要是给PCI-E(现在有少数SSD也是采用此接口)显卡供电,如果显卡功耗不大,20pin也是没问题的。

CPU供电接口则有8pin和4pin,以前的可能采用4pin,而今可能都换成8pin了。

内存条接口是比较好识别的,主要有DDR2和DDR3,目前DDR3正在逐渐替代DDR2的主流地位。最好区别它们便是查看它们的防呆口。

最后,说下散热的机制吧。以前的散热一般都是通过金属支架和风扇来进行的。看过比较古董的机器内部构造的人可能都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大金属疙瘩,而且还有很多槽,这便是金属支架了。金属支架有一面和CPU紧贴,并且表面涂有硅脂,硅质的主要作用是导热,而不是起散热功能,这点可能大家有误解(也许是我想多了,我以前听别人说硅脂是散热的,从此头脑中便将二者等价,真不知到底是受了谁的误导,坑了我好几年啊)。硅脂导热性比较好,将CPU表面产生的高温迅速传给金属支架,然后经由支架将热量散走,金属支架对应的风扇也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散热而设计的。而现在的笔记本散热一般是通过散热管+风扇将热量排走。拆过笔记本的、看过别人拆笔记本的或是见过笔记本内部构造图的都会发现里面有个铜管,而且还比较长,那个就是散热管,里面是真空,存放有水。要知道,真空状态下水的沸点是比较低的(学过物理的应该都知道吧),所以贴近cpu的一端水很快变成水蒸汽,同时将热量带到另一端再冷却成水,再流回去,还有一个辅助铜管散热的风扇,将铜管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至于其他的一些接口,也就没必要介绍了,因为要么不常用,要么司空见惯。有兴趣,可以自行查资料。勿听一家之言,否则难免会被误导。

参考资料

http://sbgl.jdzj.com/tech/201104/20110425123142_71032.html